最新資訊
玉溪元江:彝族仆拉土陶制作歷史與藝術
時間:2021-09-03 16:07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仆拉(普勒頗)是元江縣乃至全省及西南地區(qū)的土著民族之一。在古代,仆拉是彝族先民中文化較發(fā)達的一個支系,據(jù)縣志記載,在紅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遺址大多是仆拉現(xiàn)在居住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未確定為古代族群)。已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有戈、劍、矛、鉞、斧、臿刀;生產工具有耜、鋤、錛,玩飾物、扣飾牌、鈴、石器有石核、石珠、礪石。玉器有墜環(huán)之類。并且在洼垤鄉(xiāng)羅垤村委會阿邑都村民小組下東面100米的西戛莫,發(fā)現(xiàn)煉塊青銅器,同時發(fā)現(xiàn)燒制坑、炭屑和煉銅塊、銅渣。仆拉人制作的土鍋、土缸、土盆、土甑子、土缽、土碗、土蝶、土燈盞等炊具及其他生活日常用品在滇東南一帶是家居的必需品,并歷經了漫長演變,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土陶炊具才逐步退出了市場,被現(xiàn)代的金屬制品和瓷器所替代。
一、土陶制作
(一)制作原料。夾砂黏土是元江特有的一種制陶原料。土鍋寨人常用這種夾砂黏土制作土陶。因為這種黏土內摻雜著許多微小沙晶顆粒,這些沙晶顆粒在夾砂黏土中起到了骨架的作用,用這種夾砂黏土制作出來的土鍋在支架的柴火中煮食時胎土不易爆裂,是制作土鍋的唯一原料。同時,土鍋寨人還用夾砂黏土制作炊具、飲具、食具、貯存器等許多土陶器制品。
二、歷史追溯
居住在元江紅河流域的仆拉人先民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掌握了燒制土碗的技術。據(jù)專家推測,元江最早的土陶器制作方法可能是在藤蔓或篾條編制的框內涂上厚薄均勻的黏土,等到框內的黏土達到半干的程度時,用竹片或木片輕輕地拍擊在框的周圍和底部,使黏土胎泥和框體脫離開來,等到黏土胎泥完全干透后,從框內倒出器物胎體,再經火將黏土燒結,成為陶制容器。后來。土鍋寨仆拉人的先民們逐漸從框體制作法過渡到泥條盤筑的手工木輪制作法,土鍋制作技術越做越精巧,成為元江紅河谷兩岸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生活器皿。
三、市場分析
經多次往返土鍋寨調查之后,我認為,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過去人們使用的土鍋已被現(xiàn)代的金屬器皿所替代;土甑子也被電飯煲替代;土碗、土杯、土壺等一系列夾砂黏土制品也已經被精美瓷器制品所替代。然而,元江土鍋具有防潮、化學性能穩(wěn)定,而且原料豐富和制作簡單等優(yōu)勢,上述優(yōu)勢是任何金屬或其他制品無所能替代。
目前,仆拉土陶制作已瀕臨失傳,元江4萬多人的彝族人口中,僅有3個70多歲的老人在堅持土陶的制作。土陶制作辛苦,成本高、收入低,F(xiàn)在沒有人再從事這個行業(yè),老人們的年紀也越來越大,若干年后,元江這一古老的仆拉土陶技藝將在世間永遠的消失。元江仆拉土陶記錄著元江古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是人類生產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活化石。
(元江縣文聯(lián) 李偉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二)制作工具。元江土鍋寨人的制作工具看起來很簡單,一個木錘、一個木質轉輪、數(shù)把細篩子、數(shù)十個寬窄不等的木片、數(shù)十個大小、寬窄、厚薄不一的鵝卵石、一缽清水、一塊燒制土陶的場地和一定數(shù)量的稻草。
1.木錘:木錘是用來舂碎已經曬干的陶土。
2.木制轉輪:制作土陶時,工匠把正在制作的陶胎置于木制轉輪上面,用腳拇指慢慢轉動木輪的支柱,把工作面隨時置于適當?shù)奈恢谩?br />
3.篩子:篩子是篩出用木錘舂細過的黏土。
4.木片:木片是用來拍擊胎體外部的用具,木片分寬窄不等的數(shù)十種,使用寬木板或窄木板,要依據(jù)制作工匠所制作的器物大小而定。木板最寬的有15厘米,最窄的也有1厘米。
5.鵝卵石:鵝卵石是用來支撐胎體內部的用具,鵝卵石的支撐點隨著制作工匠用木板在胎體外部拍擊點而移動,工匠在制作土陶時,保持胎體內部的鵝卵石和胎體外部的木片在同一個點位上,用以保證土陶胎壁的均勻。
6.清水:清水是用來保持鵝卵石和木片的潤滑程度。同時也根據(jù)需要,在胎體相對于干燥的部位,制作工匠利用拍擊的時機,在鵝卵石和木板上多蘸點清水,使之胎體在制作中保持應有的水分。
7.場地:場地是用來燒制土陶的場所。元江土鍋寨人燒紙土陶、時采用露天燒制的方法,他們在村子外邊選一塊平坦的地基作為燒制土陶的場所,有人稱之為窯址。
8.稻草:稻草是用來燒制土鍋的燃料。
(三)制作過程。元江土鍋寨人燒制土鍋要經過,采料、曬料、舂料、篩料、和泥、制胚、燒制等 7道工序。
1.采料:采料也就是挖泥。制作土陶用的黏土很講究,黏土里面的沙礫要均勻,不能用黏土多的泥料,也不能用沙礫過多的泥料。
2.曬料:曬料是把挖回來的黏土在太陽底下暴曬,曬料時,料中夾雜著的小土塊要弄碎,直到曬干黏土里面的水分為止。
3.舂料:舂料是用木錘反復把已經曬干的黏土舂成粉末。
4.篩料:篩料是用細篩子把舂碎的黏土篩出來,其他一些舂不碎過不了篩子的沙礫丟棄,用篩子篩下來的黏土做胎料。
5.和泥:和泥是制作工匠把已經舂碎成粉末的黏土滲水捏和成胎泥的過程。和泥是制作土陶過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和泥時,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分滲多了胎泥稀軟,黏土就搓不成泥條,相反,水分滲少了胎泥酥松,黏土也搓不成泥條。因此,和泥時滲水要適度,達到合成的黏土不粘手為止。
6.制胚:制胚是制作工匠把黏土搓成泥條,然后把泥條一圈一圈的盤筑成土鍋形狀置放在木轉輪上,制作土陶時,工匠一邊用腳慢慢地蹬木亂支柱轉動木輪,一邊用鵝卵石和木片拍擊土陶的胎壁,把一圈一圈的泥條拍擊成胎體緊密無間,器型玲瓏的土陶胚胎。
7.燒制:燒制是制作土陶的最后一道工序。燒制土陶時,工匠們先在窯址處鋪上一層約有10厘米厚的樹枝和稻草,然后在樹枝和稻草上擺放上陶腹內塞滿了稻草的土鍋,最后在土鍋上再覆蓋一層約有20厘米厚的稻草燒制,大約燒制2小時后,土陶就燒成了。
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紅河流域一帶,土鍋是家庭唯一用來煮飯的炊具之一。上至官府衙門,下至平民百姓,每家至少有二三個大小不一的土鍋。當時,元江有澧江街道南灑村委會的那塘舊寨、那塘寨子和紅河街道大水平村委會土鍋寨等3個仆拉人寨子專門從事土鍋制作,土鍋銷往河口、開遠、石屏、峨山、新平、通海、墨江、紅河、綠村、元陽等縣,產品供不應求。
仆拉人用夾砂黏土燒制土鍋、土碗、土缸、土甕、土盆、土甑子、土缽、土碟、土燈盞、土盤、土煙斗、土葫蘆、土壺、土杯、土罐等數(shù)十種百類夾砂黏土制品外,可能還曾經以灰黏土、紫黏土等原料燒制過飲器、食器、盛儲器;制作壺、盤、碗和杯等小件彩陶器物。其中可能夾砂黏土取料方便,燒制簡易,使用量大等因素,制作種類廣泛,數(shù)量也比較多。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外型精致功能多樣的金屬炊具和瓷器逐步替代了以夾砂黏土制作的炊具,天長日久,元江的土鍋制作業(yè)也逐漸衰落下來,原來以制作土鍋為業(yè)的三個寨子中,目前只有土鍋寨里的楊諾、白諾和一戶李姓3戶人家勉強支撐著元江的土鍋制造作業(yè)。
筆者曾多次與云南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云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原云南博物館館長李昆聲教授和云南中華文明研究會會長黃懿陸教授到元江土鍋寨做過社會調查,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土鍋寨目前的土鍋制作業(yè)已遠不如民國時期的景氣。但制作土鍋用的木轉輪依然在慢悠悠地轉動著;燒制土鍋的稻草還冒著烈烈的火焰;制作土鍋的傳承人楊諾、白諾老人依然背著她的背簍,扛著她的鋤頭去挖夾砂黏土、一團團的泥土在她們手里變成了一個個玲瓏的土鍋。
楊諾老人告訴我們,近年來,一些昆明、玉溪、楚雄、大理、普洱等地的餐飲業(yè)老板也來定制一些成批量的土鍋、土碗、土杯以及土壺等器物,加上元江本地也有一定的銷售市場,土鍋制造業(yè)還勉強過得去。然而,當我們問及楊諾老人的幾個兒媳婦和孫女羅祖英時,她們都認為制造土鍋又臟又累,做出的土鍋又買不得幾個錢,她們寧愿栽青棗或者到外地打工,也不愿再繼承土鍋制造業(yè)。
1.防潮:歷史上,元江的土鍋除了煮飯煮菜以外,大部分土鍋是用來貯藏食鹽、茶葉、中草藥和一些顆粒細小的種子。目前一些人士仍然用土鍋貯藏上等的茶葉和糖果和名貴中藥。
2.化學性能能穩(wěn)定:由于元江土鍋的化學性能穩(wěn)定,用土鍋熬熟的肉,味美湯甜;用元江土甑子蒸熟的米飯,黏糯味香。這些元江土鍋所獨具有的優(yōu)勢,是任何金屬制品和瓷器制品都難以替代。目前,人們雖然已經不用土鍋煮飯,但利用土鍋化學性能穩(wěn)定的特性,常用土鍋來熬煮中草藥,土鍋仍然屬于家庭必備的一種用具。
3.原料豐富:夾砂黏土是由鐵礦石和偉晶石風化后被山水沖刷到山腳后形 成的一種沉淀物,這種沉淀物沖刷到山腳以后自然堆積而成一座座小山包或是一 條條小山脈。因此,采夾砂黏土時,不用挖坑道,只要一把鋤頭就可以采到所需要的夾砂黏土了。
4.制作簡單:土鍋要經過,采料、曬料、舂料、篩料、和泥、制胚、燒制 等7道工序,一個工匠一天可以制作百十個土鍋。元江土鍋具有防潮、環(huán)保等許多優(yōu)點,但也由于燒制溫度低,器物容易破碎等缺點。在今后制作元江土鍋時,應該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加燒制的溫度,讓土鍋的外表充分體現(xiàn)人文的風格,使土鍋更有人性化。這樣,也許會有更多的商家青睞元江的土鍋。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